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> 中华文化

郊外踏青 (散文)

2016年04月22日 21:50 稿件来源:欧洲万事达网   【字体:↑大 ↓小

春二三月,草长莺飞栁如烟,杜鹃如火渡清泉。凭栏远眺,春风十里送温柔,群山、河流、旷野,春的气息无边的播散着,一派绿肥红瘦的盛宴里,别有暖意,生机盎然。

一个俏皮的孩子由远而近,唱着歌,打着呼哨;泉边,一位亭亭玉立的姑娘,着一袭绿衣,在风中舞蹈。

你独自倘佯在人群中,一眼我便认出了你,没有略施粉黛,却依然那么抢眼;没有靓装丽服,看上去还是那么别致。阳光流泻而来,拉长了我的影子,也拉长了我的思念。好久不曾在清晨写下文字,不曾用阳光的文字去温暖怀旧的心情。咦,你为什么视我为过客?哦,你的确不是我的爱人。你只是像极了从前的她——那一个为我付出了青春和美丽的女人。我很想念那些记忆的时光,但那些美丽浪漫的时光还会倒流吗?

踏青,文化的意蕴很浓厚,兴于隋唐,盛行于宋,而后为历朝历代所效仿,沿袭至今已有2000余年。因为踏青触发文人灵感,赋成诗词何止万千。其中文词意韵具佳,至今犹为后人传诵的亦不少。如诗词大家苏轼的“踏青游,拾翠惜,袜罗弓小。莲步袅。腰支佩兰轻纱。行过上林春好。”王令的“春城儿女纵春游,醉倚楼台笑上楼。满眼花落多少意,若问无个解春愁。”这一词一诗,既描述了踏青红男绿女的神态和画意,又各具个性特色,可谓妙笔。而陆游的踏青诗,又别是一种韵味,其诗曰:“天晴山雪明城郭,水涨江流近驿亭。客鬓不如堤上栁,数枝春动又青青。”在古人众多的文字中,似乎元末清初骚客邵亨贞的文字更耐人况味。“春梦觉,一声何处啼鸟。东风二月旧江南,庾郎暗老。嫩寒日日禁单衣,栏干凭遍清晓。水涯栁条渐好。玉骢几度曾到。如今巷陌踏青时,故人去杳。杏花不在宋东郊,苔墙犹自围绕。凤鞋次第又斗草。暗凄凉,前度怀抱。病后不禁愁恼。怕西园路湿,残红如扫。空忆花前纤腰袅。”词句文采飘逸,流水、杨柳、啼鸟、杏花、短草、落红等具象之间,亦有几分朝代更迭的惆怅和感慨。

踏青,观花看景,与心爱的人谈天说地,的确是一件很幸福快乐的事情。有谁不爱沐浴春风和阳光的暖意?有谁不爱享受这里那里鸟雀的欢啼?又有谁愿意谢绝桃红李白那宛如美丽伊人的香息?绿肥红瘦的大地天堂,是大自然的一轴画卷,逢春来踏青,亦是你与自然之缘。“万树江边杏,新开一夜风。满园深浅色,照在绿波中。”(唐。王涯)这样的景致,如果你不来踏青。又怎得贪看与鉴赏。油纸伞,旗袍、高跟鞋,青石板路,苗村侗寨,古楼,花桥,吊脚楼。。。。。。哪一样不是叫人留连的风物?人世间的种种相遇,有缘人终成眷属,许多的故事,不就是在踏青的过程演绎而成的么?唐时崔护于都城南郊踏青,为索一瓢饮水,而与桃花下伊人一见钟情,并以一首七绝:“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”而博得美人心,抱得美人归的。这是年轻人的佳话。

吾辈人老了,心闲了,踏青,意不在寻缘,仅仅是为了陶冶心情,锻炼身体而已。当然,一边踏看山光水色,花鸟鱼虫,一边吟咏古人诗词,思考、况味。亦是一种雅兴。“三月踏青能几日,百回添酒莫辞频。看君倒卧杨花里,始觉春光为醉人。”咂摸如此妙美的诗句,何须叹人生苦短。其实,幸福很简单,执爱人之手,品绿肥红瘦,况似水流年,不求人生惊天地,但愿今世人长久,如此,何憾之有矣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作者:陈绍新

要闻回顾
精彩图片
精彩视频
友情链接: 中国新闻网 中国侨网 央视网 新华网 凤凰网 凤凰欧洲台 亲情中华春晚 土豆视频网 优酷视频网 雅虎 搜狐 美国侨报 法国欧洲时报 西班牙欧华报 新疆天山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