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 > > 中国新闻

李克强访问大马,为何专程拜访郑和文化馆?

2015年11月24日 09:20 稿件来源:中国侨网   【字体:↑大 ↓小
郑和文化馆
郑和文化馆

  当地时间22日,正在马来西亚访问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应邀赴马六甲州,并拜访了当地的郑和文化馆。行程满满的总理为何专赴此地?

  总理撰文谈郑和:“有所为”,“有所不为”

  东亚合作领导人系列会议前夕,马来西亚多家主流媒体刊登了李克强题为《历史的航道、崭新的坐标、扬起的风帆》的署名文章。

  这篇1800多字的文章,用了近五分之一的篇幅引述郑和下西洋的例子: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曾七下西洋,五次经过马六甲,在中马两国史书上留下丰富的记载,三宝山、三宝井和许多美丽的故事广为流传。

  李克强将此归功于郑和当年的“有所为”和“有所不为”。据记载,郑和在这里敦睦邦交,发展贸易;帮助当地军民修筑城墙,驱逐海盗,平息冲突,维护海上安宁;传播农业、制造、医学等生产生活技术。他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来到富庶之地,并没有搞掠夺,也没有搞扩张,更没有搞殖民,留下的是当地传颂了几个世纪的善举和义举。

  马六甲处处可见郑和当年雄风

  始建于1403年的马六甲是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城市,也是郑和下西洋航线上极具多元文化价值的城市。曾有媒体报道,马六甲市的华侨和中国血统的马来西亚籍人,占全市人口的75%,这里的人对郑和也最为崇拜,在马六甲处处可看到郑和当年的影子。

  李克强总理此次拜访的郑和文化馆,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华侨华人出资,在马六甲郑和官仓遗址上建成。该文化馆总面积八千平方米,共三个楼层,分郑和在中国、郑和在马六甲、郑和宝船三大部分,郑和文化馆设有明皇宫、马六甲厅、妈祖宫、科学航海厅、李甲茶馆、郑和宝船、官厂模型、元明瓷器珍藏、郑和生平木偶戏,以展示600多年来中国文化和马来文化相互交融的情况。

  除了郑和文化馆,为纪念郑和而建的 “三保庙”也位于马六甲市城内。整个建筑飞檐翘角,红柱粉墙黛瓦。据传,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从中国运来的。大门上一副对联十分醒目:“五百年前留胜迹,四方界内显英灵”。庙内一尊戎装佩剑的郑和像,上挂“郑和三保公”篇幅,两旁排列着许多文官武将的神像,表达了马六甲人对郑和的颂扬和缅怀。

  三保庙旁有一口三宝井,相传为郑和所挖,井水清澈甘甜,被当地人视作圣水。

  三保山:华裔先民最早落脚处

  三保山是马六甲的一座名山,也叫"三宝山"。因当年郑和下西洋时曾驻扎于此,并在山的附近修建船坞和仓库,因此得名。

  这座仅109英尺(约30多米)高的山因为郑和而在当地华人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义。当地华人将这里看作是华裔祖先在马来西亚最早的落脚点,同时,它也是除中国之外世界上最大的华人墓地,一万多位先人安眠与此。

  如今,这座三保山仍属马六甲的华人社团所有,全马华人(裔)每年捐款保护。这座华族坟山保留下了华裔先民开荒建设马六甲的纪录。华人们称三保山是生动的一首史诗,而郑和则是史诗中的主旋律。

  没有郑和 马六甲历史会改写?

  马六甲州郑和研究会会长林源瑞曾接受中新社采访表示,1409年,郑和三下南洋时,特将一块由明成祖亲自命笔的“镇国山碑”颁赐马六甲国王作为护身符,此碑是马六甲王朝立国的重要文献,也是中世纪中国和马来西亚建立邦交的重要史料。

  马六甲“郑和文物纪念廊”陈列品:镇国山碑手抄本

  郑和大军驻扎在马六甲海域,马六甲得到了明朝的庇护,这使得邻国劲敌不敢轻举妄动,从而为马六甲王朝奠定了关键性的基础,马六甲臣民在百多年来均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日子。

  而马六甲海港也成为当时东西方贸易活动的主要商港、古代中印交通枢纽,马六甲王国很快成为东南亚经济繁荣的国家,更得益于郑和七下西洋。林源瑞指出,当时,马六甲王国对明朝皇帝毕恭毕敬,对郑和更是感激得五体投地。马六甲人民,不论是属于哪一民族,哪一宗教,都应将郑和看作是对马六甲有莫大贡献的历史人物。!(来源:中国侨网官方微信,ID:qiaowangzhongguo)

要闻回顾
精彩图片
精彩视频
友情链接: 中国新闻网 中国侨网 央视网 新华网 凤凰网 凤凰欧洲台 亲情中华春晚 土豆视频网 优酷视频网 雅虎 搜狐 美国侨报 法国欧洲时报 西班牙欧华报 新疆天山网